河东店人民法庭
工作人员
姓名:河东店人民法庭
位置:距汉台区城区约18公里
人员:3名法官干警
工作内容:承担周边宗营镇、河东店镇辖区8万群众的民商事案件
工作亮点:持续深化细化基层治理中“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具体举措,找准法庭工作切入点、结合点,充分发扬新时代枫桥经验,依靠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不断扩大诉源治理“朋友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格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国家安。基层是社会治理的最前沿,是“中国之治”的根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基层。作为一名基层法庭法官,能够有机会参与基层治理火热的司法实践,我倍感荣幸。今年以来,河东店法庭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在辖区镇党委统一领导下,围绕构建“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找准司法工作切入点,积极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实践,构筑多元解纷工作新格局,把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坚持自治为主,增强解纷“源动力”
重视源头治理,下好解纷“先手棋”。“春江水暖鸭先知”,矛盾纠纷基层感知最灵敏,充分发挥好基层村社区“探头、哨点”作用。一体推进警源、诉源、访源“三源”共治,充分利用镇平安建设工作群,依靠村、社区强化矛盾梳理排查,坚持能动司法,尽快、尽早介入矛盾,掌握解纷主动权。为村规民约制定提供法律帮助,提高村规民约的法治化水平,激发村民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和自我约束内生动力,以“小村规”推动乡村“大治理”,从源头上减少矛盾发生。
强化德治教育,提升解纷“成功率”
德治以价值认同感染人心,法治以强制规范整治秩序,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对诉讼案件进行分流,事实清楚的简单案件,开展随手调、电话调,较为复杂的案件,积极向党委汇报,联合综治中心、司法、公安等开展座谈调,发挥好政府、公安、法庭等各自工作优势,充分利用好村、社区调解员、网格员熟悉村情、民意的特点摆事实、讲道理,引导纠纷当事人打好“感情牌”、算好“经济账”,最终实现将矛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刘法官,我们村里村民打架了,双方矛盾对立情绪大情况紧急,很可能“民转刑”,请求法庭参与处理”,这是3月份到任后来自辖区村支书急促的电话。接到电话后,法庭马上奔赴案发现场,双方情绪激动、互不相让,经了解:当事人为邻居且均已年过花甲,因不满赵姓老人折断自己桂花树枝,武姓老人持砍刀到对方家中讨要说法,双方在撕扯过程中,赵某不慎被推倒导致尾椎骨骨折。法庭立即通知派出所稳控现场,防止事态进一步升级,安排人员将受伤老人积极送医救治。数日后在村委会,法庭联合派出所民警,村两委干部进行调解,村干部从邻里亲情角度讲明情理,法官结合双方关系、矛盾成因等进行释法明理,经过三个多小时的不懈努力,双方就损害赔偿达成一致:由武某五日内一次性赔偿赵某3万元。至此,双方握手言和,纠纷高效化解,邻里关系得到修复。2024年1-5月,法庭利用“法庭+社区”的调解模式,用好基层干部明事实,善于讲人情、说道理的优势和法庭干警懂法律、熟程序等优势,成功将6起矛盾纠纷化解在诉前。
依靠法治约束,推进解纷“实质化”
完善诉调紧密衔接机制。对于诉至法庭的案件,对症下药分类处理,以法庭为依托,镇综治中心为平台,对于镇村调解的案件及时出具司法确认书,提升调解的刚性约束力,目前已经成功调解案件3件。下一步,河东店法庭将继续加强与镇综治中心、司法所、调委会等沟通交流,进一步巩固扩大诉前调成果;进入法庭的案件,尽全力应调尽调,法律关系复杂,双方矛盾争议大的案件,法庭在充分释法明理的基础上,快审、快判定分止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也是人民群众感知公共服务效能和温度的“神经末梢”。河东店法庭将以法庭作为主阵地,积极贯彻落实“能动司法”、“如我在诉”新理念,整合辖区各政法单位、基层网格员、法律明白人、调解组织、人民陪审员等队伍力量资源,发挥好各自优势,打好基层“自治”、“德治”、“法治”相结合的组合拳,抓好矛盾源头治理,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实质化运行,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诉源治理新“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