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法官,民事调解书我已收到,现在把签收的送达回证寄回,这起官司我没有来回奔波就解决了,谢谢您能为我们打工者着想。”2013年11月11日,刚一上班,汉台区人民法院七里法庭的法官就收到了这样一条短信,至此,原告方某诉被告刘某买卖合同纠纷案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原告方某系浙江省衢州市人,被告刘某系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人,两人在外做生意认识后成为朋友。2010年,被告刘某向原告方某购买拉链,约定先货后款,至2011年7月,刘某共欠方某货款85500元,后刘某支付40000元,余款45500元由刘某给方某出具欠条一张,约定1个月后归还。期限届满后,刘某仍未按约定还款。因刘某另到深圳做生意,两人失去联系。无奈,方某诉来本院。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按照原告提供的联系电话试图联系上被告,但怎么也打不通,来到被告刘某家,邻居也证实刘某在外打工多年未回到居住地,案件一时陷入僵局。但承办法官决不放弃任何一个解决纠纷的机会,几经辗转,可算找到了刘某的母亲,老太太一听是法院的人来找儿子,并不配合,还告诉法官,刘某已外出打工多年未归,自己也不知其下落,偶尔打个电话回家,也不知道他的电话号码。既然有电话打回来就一定能找到被告,围绕刘某的母亲,承办法官开始了一场几小时耐心细致的法律释明和思想说服,最终打消了老人的顾虑,刘母答应下次儿子打电话回家会告诉他这个事情,并记下手机号码。
一个月后,承办法官再次来到刘母家,刘母将儿子刘某的手机号码告诉了法官。回到法庭后,承办法官就与远在深圳打工的刘某联系,但刘某见号码陌生不接电话,承办法官就发去信息,讲明身份,说清案情,在多条诚恳的信息发出后,被告刘某开始接电话,但认为自己生意不好没钱归还,有抵触情绪。法官又多次耐心给他打电话,同时给原告方某做工作,在反复十余次的沟通调解后,法官的真心换来了当事人的诚心,刘某给法庭寄来了还款计划。承办法官通知原告到庭,打开手机免提电话,就利息、诉讼费等细节又进行协商,原、被告通过法官的电话达成一致调解协议,随后,承办法官将制作好的调解书邮寄送达给被告。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手机短信来进行背靠背调解,灵活易操作,尤其是辖区外出务工人员较多时,别看小小的一条短信,它不但解决了距离问题,还可以消除双方当事人在庭审中剑拔弩张的对抗情绪,营造出有利于调解的平等交流气氛。据统计,今年1至11月,七里法庭受理的175件各类案件,在已审结的152件案件中,该庭采取能动调解方式,调撤案件101件,为辖区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