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图片新闻
小法庭的大作为
以审判“五进”为视角走进西郊法庭之感受见闻
作者:姜晓玲 盛洁 徐熠  发布时间:2011-12-20 15:23:19 打印 字号: | |
  • 西郊法庭深入农家开庭
  • 到村民家走访
  • 到田间地头走访
  编者按:

  笔者以审判“五进”为视角走进西郊法庭,在这里发生的一切都围绕“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主题,这个只有三人的基层小庭能够连续两年实现“零积案”、“零发回”、零上访”、“零投诉”实为不易。院长宋一评价西郊法庭审判工作贴近民生,吸纳民意,工作踏实,效果良好。辖区党政认可,群众满意,应予充分肯定。在此将西郊法庭工作经验成效情况附后,请予学习。

               

  西郊法庭地处汉台区城乡结合部,辖区人口近5万,流动人口多,治安情况相对复杂。2010年,西郊法庭受理案件90件,全部审结,调解60件,调解率67%。上诉5件,无一发回;2011年,该庭受理各类案件95件,全部审结,调解69件,调解率达73%。判决26件,上诉1件,无一发回。这个年均结案近百件,只有2名法官1名书记员的小法庭,何以能连续两年实现“零积案”、“零发回”、零上访”、“零投诉”。让我们透过该庭的一件件五进案件,去探究其中的奥秘。

  一、抓“五进”征询意见,实现零积案

  2010年以来,西郊法庭主动深入群众中间,把调解工作搬到田间地头,把庭审活动开进农家院落。他们大力推进审判“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活动,深入发案地开庭审理各类案件20余件,依靠群众现场调解矛盾纠纷68件。征询旁听庭审公民意见和建议21人次,走访基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30次,听取法庭工作意见建议12条。

  2011年8月,一件因打工受伤死亡的棘手案件摆在西郊法庭法官的面前。牛江明庭长与王汉玉法官虽然进行了调解却因当事人情绪反复没有成功,为防止矛盾激化,牛庭长果断要求全庭人员周末不休息。果然第二天死者家属因赔偿款不到位扬言要停尸闹事,考虑到原告一旦激怒被告,矛盾将转化为恶性事件。牛江明庭长迅速启动快速调解机制,会同村干部、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到村上轮番做调解。从下午5时到晚上10点,干警们顾不上吃饭,喝水,反复给双方做思想工作。在法庭因势利导工作下,雇主亲戚主动援助款项,双方在丧葬费上达成一致,妥善的化解了该起纠纷。

  西郊法庭在“五进”活动中讲求对症下药,注重能动结合。案件开庭前期,该庭首先会走访镇、村干部、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和治安积极分子,了解当事人双方家庭背景,分析矛盾根源,寻求解决对策。对于离婚、买卖合同、民间借贷简单案件,办案法官通过电话委托村干部约谈当事人进行案件初调;对于矛盾较大的赡养、交通肇事赔偿、人身损害赔偿等易激化的案件,办案法官邀请村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共同上门调解。通过近两年的努力,他们邀请村干部担任调解员,同时发挥人民陪审员的本土化优势,在辖区各与司法所、村调解组织建立调解联动机制。探索出了一条“三员联动快速调解”的矛盾解决新路径。即基层调解员、人民陪审员和法庭办案人员为成员,基层调解员负责先行介入召集案件当事人进行初步调解工作,人民陪审员负责按照预定解决方案对当事人进行劝导,办案人员负责法理支持和调解文书撰写。该联动调解机制发挥效益解决预防矛盾激化事件13起,将大部分矛盾消化在基层,连续两年零积案,赢得人民群众和当地党委、政府高度赞誉。

  二、抓制度管理夯实责任,案件零发回

  近年来,西郊法庭狠抓案件质量,努力提升办案水平。遇到疑难案件,审理前办案法官先会同镇、村干部召开预备庭,将疑点难点在案件审理前期捋顺查清,杜绝带着问题审判。在案件审判中该庭始终坚持做到“三个必须”,即案件必须经过基层调解无效后方能确定开庭;争议证据必须实地调查核实方能采信;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案件必须实施重大敏感案件风险评估方可作出判决。此外,该庭还通过聘请法律监督员,主动联系基层人大代表和人民陪审员等方式加强和改进审判工作,形成了以机制推动法庭工作发展,以制度规范审判工作的科学管理运行模式。在开展的“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实践活动中,该庭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去办案,提出“快审、快判,矛盾不过夜”的口号,全庭人员采取办案前压缩预计时间,办案中统筹节省时间,办案后预留统计时间等做法,加快办案进度。通过在提高办案质量上下功夫,在提高办案效率上下功夫,在提高办案效果上下功夫,西郊法庭办理的案件质量高、效率快、好评多,被辖区群众誉为“及时雨”。2011年,该庭判决案件26件,仅上诉1件,无发回,实现了案件“零发回”。

  三、抓调解促和谐 ,当事人“零上访”

  群众之间的矛盾,最好的解决方法是疏导,因此调解工作被西郊法庭确定为化解矛盾、定纷止争重头戏。西郊法庭总结出了一套提高调解案件结案率的有效方法。通过找出案件平衡点,先实施冷处理,然后采取背靠背调解,面对面换位劝导和亲友团亲情感化等方式方法提高案件调解率,促进了辖区一方和谐。

  舒家营村年届90高龄的贾某因分家与子女交恶,古稀之年无人照料,无奈之下一纸诉状将两双儿女告到法庭。诉讼中,原被告敌对情绪极大,双方都不愿坐下来调解,一致要求法庭作出判决。承办法官考虑到赡养案件的特殊性,担心一旦草率作出判决,以后案件执行弊病会很大,老人赡养还是无法从根本上得到保障。权衡再三,法庭最终从以情感人为出发点,会同村委会成员及当地有威望长者共同给原被告双方实施调解。在普通的农家院落,牛庭长拉着老人的手,语重心长的向原告子女讲道理,谈做人,共同回忆原告在艰苦岁月抚养子女的艰辛,最终四名被告思想被打动,当场向母亲下跪,原告感动流涕,双方摒弃前嫌,和好如初。

  在西郊法庭还有个未成文的规定,就是案件调解结束后办案人员每个月必须通过集中走访、短信问候等方式,对已经调解的案件当事人进行回访,巩固调解成果,预防新矛盾发生。通过长期坚持该做法,该庭案件当事人无一出现涉诉信访问题,实现“零上访”。

  四、抓关怀求满意,审判零投诉

  强化“司法为民”理念,西郊法庭将转变作风放在首位,坚持落实制定《法官首问接待负责制度》、《法官庭审规范文明用语》、《判后约谈答疑制度》等行为规范。在法庭“一杯热茶待人,一张椅子让人,一张笑脸迎人”只是干警工作常态,他们在办案中心系百姓,执法为民的许多人文做法被群众誉为“贴心人”。

  钟某在一次交通事故中落下残疾,开庭审理时因被告对其诉讼请求提出管辖权异议成立,使案件撤诉。庭审结束后,钟某情绪失控,大声哭喊,牛江明庭长赶紧起身添上热茶,待其情绪稍平复后,和她拉起了家常,当钟某说到目前家里上有年事已高的双亲,下有幼小的儿女,还要照顾弱智的丈夫,处境极其困难时,牛庭长眉头紧锁,他现场承诺安排一次调解,尽最大努力减轻钟某的诉累。在一句句暖人的言语中,钟某的对立情绪缓解了,她为自己的言行道歉。看到钟某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牛庭长拿出50元钱,帮她打车回家,钟某流着泪对送她的法官说:“你们都是好人”!。

  一言一行心系百姓疾苦,一举一动不忘法官形象。来过西郊法庭的当事人,不论官司输赢,只要提到西郊法庭的法官都会连声称赞。西郊法庭干警的一举一动赢得了群众的尊敬,两年来共收到群众感谢信、锦旗10人次,审判实现“零投诉”。

  “天平的一头是法律,另一头是沉淀淀的群众情,谁都放不下,苦点累点没关系”。审判“五进”在基层是一个既耗时又费力花钱的工作,有些办案人员宁愿多办几个案子,也不愿主动开展此项活动,但为什么西郊法庭的干警们却乐于从事这么一个辛苦活呢?那是因为他们通过开展“五进”活动在群众中寻到了解决纠纷的金钥匙。
责任编辑:徐熠